发光框架材料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发布日期:2014-08-29     浏览次数:次   

        王泉明教授课题组在发光框架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以“Cluster Linker Approach: Preparation of a Luminescent Porous Framework with NbO Topology by Linking Silver Ions with Gold(I) Clusters”为题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ie.201406761)。

        发光框架材料作为一种双功能材料兼具发光材料和孔道材料的特性,在传感、分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团簇为基元的发光框架材料可以形成多连接的拓扑结构以及大的孔道,受到特别的关注。簇基框架的传统合成方法是利用桥连有机配体取代团簇节点上的配位溶剂分子,这就要求作为节点的团簇具有“松散配位点”。针对不具备“松散配位点”的团簇单元,王泉明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团簇连接”策略(cluster linker approach),通过对膦配体进行改造,在团簇单元中引入外延的配位基团,再进一步与金属离子配位聚合形成簇基框架结构。也就是说,将团簇作为一种像有机配体一样的连接体。由于所选用的团簇单元具有发光性能,从而成功地获得了具有孔道结构的发光框架材料。

        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框架材料具有双重穿插的氧化铌拓扑结构,并且沿着C方向形成直径约1.1纳米的孔道。由于溶剂分子可以进入孔道并和团簇基元上的银离子发生作用,该材料表现出溶致变色发光的性质。在紫外光激发下,乙醚、正己烷等溶剂会使其发红光,而甲醇、水等会使其发绿光。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所形成的框架材料与团簇单元相比具有更好的刚性,其量子效率提高了约十倍。

       
        该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合成框架材料的新思路,即预先将金属团簇官能化,然后以其为结构基元进一步与其它金属离子进行配位构筑功能框架材料。

        该研究是在王泉明教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雷振完成,博士生裴晓丽、蒋战果参与了部分的表征工作与讨论。除本项研究外,王泉明课题组近期在有机膦保护的金团簇化学方面陆续取得了系列进展,包括首次测定了Au20 纳米团簇的单晶结构 (J. Am. Chem. Soc. 2012, 134, 14750)、发现了金团簇在C-H活化方面的特殊反应性 (J. Am. Chem. Soc. 2013, 135, 6435)、通过团簇的后修饰实现了团簇手性的控制(J. Am. Chem. Soc. 2013, 135, 16184)以及首次发现具有手性核心的金纳米团簇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2923)等。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批准号:21125102、21390390)和科技部(项目批准号:2014CB845603)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406761/abstract

上一条:Meggers教授课题组成果发表在... 下一条:智能DNA水凝胶研究取得重要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