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获得者系列讲座”是我校建校95周年“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走进世界”校庆系列活动中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通过搭建与诺贝尔奖得主近距离交流的平台,加强国际学术科研合作,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加快我校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
3月24日上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Eric Betzig博士及其夫人吉娜博士应邀做客南强学术讲座。这是本月内,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mes J. Heckman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GeorgeSmoot教授两位学术“大咖”的专题讲座之后,第三场由诺奖得主主讲的学术讲座。校党委副书记林东伟为EricBetzig颁发南强学术讲座纪念牌。讲座由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云宝主持。
Eric Betzig作题为“Imaging Life at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的专题讲座。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Eric与大家分享了光敏定位显微镜(PALM)这一研究成果的研究经历和他颇为传奇的科研生涯。1994年,Eric曾一度放弃科研,当过全职奶爸和汽车配件厂的机械工程师。2005年他关注到光活化绿色荧光蛋白,他立刻明锐的意识到他早在1995年提出的光活化定位显微成像技术(PALM)的设想可以成为现实。这促使他鼓起勇气重新进入学界,并与光活化绿色荧光蛋白发现者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George Patterson等科学家合作,短短6个月的时间,他们利用该荧光分子特殊的开关效应,以时间换空间研制PALM显微镜,以纳米级的空间分辨率清楚地观察到细胞的若干生理现象,而这正是他获得诺奖的关键。讲座最后,Eric还介绍了自己的最新技术——双通道自适应光学格栅光片显微镜(Lattice Light Sheet Microscopy with Two Channel Adaptive Optics)的研究进展。
吉娜博士在为题为“Wavefront Shaping for in vivo Brain Imaging”中介绍了她在生物活体成像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详解剖析了“自适应光学”这一波前整形技术对活体脑成像的影响。她通过引入自适应光学技术(Adaptive Optics, AO)的补偿功能,攻克难题,成功地看到了清晰的神经元的光学像。
讲座后,EricBetzig及其夫人吉娜与现场师生亲切互动,对大家提出的有关问题给予详细耐心地回答。最后,他们还勉励青年学子做科研切勿一味追逐当下所谓的热点领域,而应跟随自己的学科兴趣确定研究方向。要享受科研,全身心投入其中,沉下心刻苦努力。要正确面对学术科研上的失败,学会在失败中形成独立而强大的人格,因为这是科研赋予青年的另一重要财富。当天下午EricBetzig及其夫人吉娜还与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学科科研骨干交流座谈,分析探讨了超分辨率光学显微镜在活细胞和活体成像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寻找今后科研合作契合点。
(宣传部 文/曹熠婕 图/庄华)
人物名片:
EricBetzig博士, 1992年被授予威廉·麦克米兰奖, 1993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倡议科学奖,201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是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发明家、应用物理学家,与其夫人吉娜共同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工作。他先后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系和康奈尔大学的工程物理学博士专业,后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其主要贡献是研发了用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光学成像工具。
吉娜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吉娜博士在生物成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将自适应光学用于生物成像,开拓了自适应光学显微镜高分辨生物活体成像领域。她现为 Biomedical Optical Express的副主编,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发展活体成像光学技术,神经回路信号输入输出解析等。
幕后花絮:
EricBetzig博士的夫人吉娜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在她学生时代就听闻厦大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学科在学科领域内的成绩,一直希望有机会来厦校交流。因此,当化学化工学院向她与她先生EricBetzig博士发出邀请时,她立即欣然答应。此次诺奖讲座成功举办不仅给厦大人一场学术视听盛宴,也圆了她学生时代的梦想。
现场回放:
在讲座中,两组EricBetzig博士和同事HaraldHess 对比照片给在场的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组摄于1989年,照片中的他们阳光帅气,充满朝气与活力;另一组摄于2004年,照片上的他们却已是十足的“大叔”模样。造成这巨大变化的原因,EricBetzig博士在讲座中娓娓道来:
毕业后的EricBetzig博士就职于贝尔实验室,当时实验室内,精英荟萃,许多震惊全世界的发明都来自这个实验室。EricBetzig和他的同事也不由自主的疯狂工作。他回忆道,他和HaraldHess每天从早上4:30工作到7:00,然后一起打网球,再一起工作到下午6点,在同一家中餐馆吃完晚饭后,再继续工作至晚上10点。一个礼拜七天,天天如此。这样的生活他过了五年。
“科研就是这样,要想有非一般的收获,就必须付出非一般的努力。” EricBetzig博士说道。
学科链接:
化学学科始于1921年,是我校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人事部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06年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目前,学科已建立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拥有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的“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科研机构10余个,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研究的完整创新链条。近年来,化学学科发表于SCI源刊物的论文数量年均逾400篇,形成了化学学科绝大部分分支学科均能于化学一级学科SCI前5%刊物发表论文的良好态势。2006年以来,学科共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人才培养方面共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
我校分析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在陈国珍教授、黄本立院士等老一辈化学家直接带领和指导下,学科秉承“构建新仪器、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学科宗旨和内涵、坚持开展分析化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形成了以“原子光谱/质谱分析”、“分子发光分析”、“光谱电化学分析”、“色谱与分离科学”、“分析仪器研制”和“环境与生物分析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建立和发展分析化学特别是光谱/质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体系,催生新仪器开发和新技术集成,并为新技术新仪器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进而解决与生命、环境、材料和能源等与国家战略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分析科学问题。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研究方向齐全的分析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现设有“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持教育部“谱学分析”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谱学分析”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分析化学学科现由21位教授、11位副教授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2008年以来,学科获得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和企事业委托项目等187项,项目总经费1.39亿元;学科团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04篇,其中IF≥10论文46篇,10>IF≥5论文174篇,5>IF≥3论文202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5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省部级集体奖6项,个人奖11人次;同期出版专著1部,参与编著6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2项。
化学生物学是一门化学与生物学、医学高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它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创造对生理或病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的活性物质,从而为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新药研发和临床诊治提供新动力。2003年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在全国重点高校率先增设化学生物学本科专业,同年成立“福建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近年本学科不断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建成了一支赵玉芬院士领衔的由8位教授、10位副教授组成的国内一流的化学生物学教学科研团队,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2012年以来,学科获得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总经费2800万元,在生命有机磷化学、生命体系中的分子识别与传感、纳米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